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顯微根尖手術是什麼?林奕廷醫師案例分享

顯微根尖手術是什麼?林奕廷醫師案例分享

「牙痛不是病,但痛起來要人命」,每個人從小到大或多或少都有牙痛的經驗,常見的不外乎蛀牙、牙髓病、牙周病,牙髓病是指牙髓組織遭受破壞的疾病,牙髓組織內含血管、神經、結締組織與牙本質細胞,牙髓從牙冠往下延伸至牙根尖,牙髓組織提供牙齒養分對於牙齒的生長發育有高度關係,但當恆牙發育完畢後就不再是牙齒唯一的養分來源,因此重要性會再恆齒生長完畢後下降,牙髓腔發炎的初期症狀不甚明顯,大多會再冷熱飲時或者咀嚼感到些微不適,但當牙齒有持續性或較明顯的疼痛感,不再僅是微微抽痛時有很大的可能會伴隨著齒槽腫脹、牙齒移位、牙齒變色或齒裂的狀況,當疼痛感已明顯且延續一段時間時牙髓腔內的細菌大多已沿著根管腔生長,嚴重時亦會導致牙根尖周圍骨頭發炎破壞。

當牙髓受到感染時,醫師大多會建議患者進行根管治療,也就是俗稱的抽神經,將牙髓內部發炎感染的區域進行移除,再使用緻密材料給予封填,重建口腔內部咀嚼與咬合的功能,但其中約有一成的患者會再進行完根管治療後仍感到不舒服,或者根管內部更嚴重的感染而造成牙齦膿包,很多患者會因為疼痛難耐又不想再花時間進行二次根管治療,而選擇拔除自然牙後換上植牙或者牙橋,但隨著牙科技術的進步,牙科顯微鏡在根管治療上也有更多的臨床經驗,當牙髓專科醫師面臨根管鈣化、分岔、帶狀根管、異物堵塞等特殊型態時態時以顯微鏡的高放大倍率與足夠的光線搭配水雷射、超音波等儀器協助牙髓病科醫師進行顯微根管的治療,提高根管治療的成功率保留更多的齒質也能提高自然原生牙保留住的機率。

顯微根管治療之外常常還會聽到顯微根尖手術,很多人都會好奇牙髓腔不是只有一個嗎?為什麼有根管又有根尖?可以把牙髓腔想像成一條水管,當細菌進去後直通牙根處,通常進行詳細的顯微根管手術後將能有效的控制感染狀況,但若無法控制根管發炎或者贋復物拆除困難、根尖側根管、根尖吸收破損、根尖斷裂、根尖囊腫等異常狀況必須更進一步處理時就會需要經由牙髓專科醫師評估後進行牙髓根尖手術,根尖手術就是牙根尖切除術,對於牙根尖及牙根周圍的病兆進行清除,利用牙根尖逆充填反向封閉根尖末端,利用顯微根管輔助可精確移除根尖病灶,有效提升療程成功率,對於處理額外感染牙根、肉眼死角狹縫,根管修型難以清創的區域也能靠顯微鏡輔助成功治療。

牙根尖手術的流程如下:
一、清除病灶同時牙根尖切除:
進行局部麻醉後將外層的牙齦翻瓣,露出患齒區的骨頭,利用顯微鏡輔助檢查牙根外層齒槽骨狀況,確認發炎原因清除感染發炎或壞死的組織,末端的牙根尖也同步進行切除。
二、檢查牙根尖狀況:
移除感染區域後利用顯微鏡輔助檢查,檢查牙根表面是否有裂痕發生或牙根尖變異需要進行後續的處置,利用超音波清潔牙根末端的根管內部,確認牙髓腔徹底清除。
三、根尖逆向充填:
使用生物相容性材質逆向從根尖開口至密充填,醫師評估齒槽骨破壞區域大小決定是否進行齒槽骨手術填補在生性骨粉或含骨粉的膠原蛋白,傷口縫合後約一周回診拆線由醫師進行傷口檢查。
四、術受口腔衛生維護:
手術後24小時冰敷,一天後進行熱敷消腫,若有縫線或傷口需要避免使用含酒精性的漱口水刺激,並按時服用止痛藥與消炎藥,傷口復原後建議製作牙冠保護根管牙髓腔,避免傷口再次進入或者咀嚼力度過大使自然牙崩裂,療程完成後卻時刷牙、使用牙線、維持半年定期檢查由醫師專業檢查。

寬庭林奕廷醫師提供兩位患者的案例並進行說明分享:
很多患者與醫師碰到大型的根尖輻射線可透過病灶(radiolucent lwsion)=x光片上的黑影,就會擔心是囊腫而且癒後不佳需要拔除,然而,在x光片上看到的根尖黑影,雖然代表了根尖有骨頭的破壞,可是不能和根尖囊腫畫上等號。而且不管是單純的根尖周圍炎或是根尖囊腫,在寬庭林奕廷醫師細心的手術/非手術顯微根管治療下都可以痊癒。

患者江小姐經由外院轉診前來給林奕廷醫師進行顯微根管治療,經過醫師仔細治療後分辨出四根神經管後,使用生物陶瓷糊劑合併馬來教封填後轉回原本院所進行假牙贋復,目前病灶癒合門診雙向追蹤中。

患者張小姐經由外院轉診前來,可見前牙根尖有大型病灶,經過顯微根管治療後追蹤病灶仍然存在。於是林醫師為患者進行手術性顯微根管治療,移除病灶並送病理檢驗,確定是根尖囊腫,經過長期追蹤後病灶癒合,目前門診雙向穩定追蹤中。